近日,救災機器人際挑戰(zhàn)賽在美加州舉行,圖為參賽機器人正通過障礙路面
當災難來臨時,人類往往會對些危機四伏的救災現(xiàn)場束手無策。這時,如果有機器人的幫助,救災工作必定更加安全有效。6月5日至6日,次別開生面的救災機器人際挑戰(zhàn)賽在美加利福尼亞州波莫納展覽上演,23支參賽隊伍帶來的人形或猿形機器人各顯神通,角逐總計350萬美元的高額獎金。
這個由美防部下屬的防高研究計劃署(以下簡稱計劃署)發(fā)起的比賽已歷時近三年。2012年,受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啟發(fā),計劃署發(fā)現(xiàn)像核事故這樣的災難現(xiàn)場,假如能依靠前衛(wèi)的機器人穿越廢墟,關閉泄漏的閥門,就能及時避免更大的損失。于是,他們啟動這樣項比賽,要求參賽機構設計制造出新代機器人,讓它們能夠進入人類無法到達的危險現(xiàn)場或端環(huán)境,成為人類救災和重建工作的佳幫手。
計劃署機器人比賽項目負責人吉爾·普拉特博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,提起人形機器人,許多人或許先想到好萊塢電影中的形象,但通過這次比賽,觀眾可以親眼見證機器人如何在未來的自然或人為災難中扮演“反應人”的角色。他說:“我們力求將比賽設計得如同真實的災難現(xiàn)場,讓機器人走出實驗室,真正面對各種復雜的救災環(huán)境,考驗它們的硬件和軟件能力。”
據(jù)悉,初共有137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術或研究機構參與競賽,但經過2015年6月和12月的兩次篩選后,終晉此次決賽的隊伍分別來自美、日本、韓、意大利、德和中香港,其中美參賽隊伍數(shù)量超過半,包括了防務工業(yè)巨頭洛克希德·馬丁、美航空航天局下屬的噴氣推進實驗室、麻省理工學院等響當當?shù)拿?。參賽隊伍中有七支是使用美波士頓動力公司設計的“大力神”人形機器人,其余隊伍則帶來自己研發(fā)的機器人。
決賽中每支隊伍各有兩次比賽機會,其機器人需要在個小時內通過開車、下車、開門、打開閥門、鉆墻洞、穿過障礙路面、爬樓梯等七個項目,外加個考驗應變技能的“神秘項目”,滿分共計八分。
比賽過程中,機器人狀況頻發(fā),有的還沒從起點出發(fā)就突然倒地,有的在下車時出現(xiàn)“卡殼”,甚至有的在比賽進行到后項時卻因超時而被迫終止。不過,來自韓高科學技術學院、美佛羅里達人機認知研究院和美卡內基·梅隆大學的機器人代表隊仍以滿分的出色表現(xiàn),摘得前三名。韓高科學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吳俊浩在記者見面會上表示:“這不是次比賽,而是次很好的交流,這能夠讓機器人研發(fā)更快邁向新的階段。”
來自香港大學的機器人代表隊是中唯支參賽隊伍,他們的人形機器人“悟空”也獲得了不少認可。香港大學工程學院院長田之楠告訴本報記者,對于隊伍中的許多學生而言,能夠參與世界的比賽“就是種成功”。他說,目前與美日韓等技術先行者相比,中在機器人研發(fā)領域仍有段很長的路要走。
事實上,救災機器人只是機器人領域的個縮影。曾隸屬于美斯坦福大學的SRI際公司的高工程師約瑟夫·艾克里告訴本報記者,近年來,機器人技術的發(fā)展,特別是傳感技術和定位能力的發(fā)展取得了可喜成績,但機器人技術市場化速度慢,或許還需要十年時間才會真正看到救災機器人的身影。